返回

小红书上的外国人都去哪儿了

2025-03-11内容来源X博士

前一阵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,堪称互联网世界的一桩奇闻。最近有网友问,小红书上的外国人都去哪了?是爱像一阵风,吹完它就走了吗。

事实上,小红书上的外国用户并未真正“消失”,而是逐渐融入了社区生态,成为平台日常内容的一部分。以下是具体原因和现状的总结:

1.融入日常,标签淡化

外国用户在小红书上的活跃度并未降低,但由于其内容逐渐与本土用户趋同,身份标签被淡化。例如:

美国网友开始“盘核桃”、研究中国饮食文化(如大麻球、锅包肉);

澳大利亚用户学习颠锅、勾芡等中餐烹饪技巧,甚至尝试种辣椒;

美国农场主通过小红书群聊与中国网友共同研究种植技术,形成跨国农业交流。

这种“普通化”使得外国用户不再以“猎奇”形象出现,而是成为社区中自然的一部分,如同“水消失在水里”。

2.语言壁垒的突破与工具支持

小红书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语言障碍:

平台上线实时翻译功能,用户可通过“悬浮球翻译”实现跨语言交流;

第三方工具如QQ浏览器的“跨软件翻译”进一步帮助外国用户理解中文内容,甚至阅读中国小说。

这使得外国用户能更深度参与互动,例如英国老爷爷的英语听力式分享,评论区演变为语言学习社区。

3.算法驱动的“附近”重建

小红书的算法价值观强调“真诚分享”和去中心化分发,流量更多流向普通人而非头部用户。这种机制让外国用户与中国网友基于兴趣自然连接,例如:

美国摄影师与中国西北牧民交流牛仔文化;

法国退休导游“大象奶奶”因分享生活细节重遇多年前带过的游客。

算法不再强调身份差异,而是促成跨文化兴趣社群的构建。

4.文化碰撞与情感联结

社区内频繁的跨国互动催生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:

美国妈妈求助婴儿睡眠问题,中国网友用“魔法咒语”式幽默回复引发共鸣;

意大利网友晒腊八蒜,评论区调侃“美洲大鹦鹉”;

墨西哥学生吐槽上学,全球网友共情“不想上班/上学”的集体情绪。

这些互动既有无厘头的幽默,也有互助的温暖,形成“地球村”式的社区氛围。

5.部分用户流失的原因

尽管多数外国用户选择留下,仍有少数因适应问题离开:

平台加强外语内容审核,部分用户因语言限制难以融入;

算法调整导致非中文内容曝光率下降,部分用户转投其他平台。

结语:小红书的跨国用户现象不仅是流量热潮,更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普通人通过互联网重建“附近”的尝试。当文化差异被日常互动消解,外国用户便不再是“他者”,而是共同构建社区生态的参与者。正如一位美国天文爱好者的感言:“谢谢你为我打开窗户”,这种交流的持续深化或许正是对“消失”疑问的最佳回答。

电脑版

综合新闻

猜你感兴趣

  • 下秒数据
    下秒数据
    广州数赢科技有限公司
  • 画江湖之不良人5
    画江湖之不良人5
    画江湖,不良人,若森数字,玄幻动画
  • 2024年高考
    2024年高考
  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
  • 360金融
    360金融
   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
  • 上海黄金交易所
    上海黄金交易所
    上金所,国有黄金交易平台
  • 大家都在看

  • 中国保密在线
    中国保密在线
    保密观
  • 多点Dmall
    多点Dmall
    生鲜快消数字零售平台,让生活多点新鲜
  • 百度健康
    百度健康
    百度旗下健康管理平台
  • 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
    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
    德州中院,国家审判机关
  • 2345网址导航
    2345网址导航
    致力于打造百年品牌